新安旅行团宣传抗战。
崔景岳等人被活埋现场。
三烈士雕塑。(本版图片均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编者按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通过他们讲述发生在宁夏的抗战故事,让读者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新安旅行团
民族危难之际吹响抗战号角
位于吴忠市的董府如今是一个旅游景点,可谁曾想这里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机关党委三级调研员马国栋向记者讲述了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在宁夏的故事。
新安旅行团,原名“新安少年长途修学旅行团”,是1937年由江苏省淮安县下河镇小学教师与高年级学生组成的一个实地学习考察团,团长汪达之、团总务干事徐志贯,一行15人。宗旨是走入社会,接触群众,增长知识和才干,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他们从苏北出发,经山东、河北、天津、北平转道平绥路过包头,再经五原、临河,于8月抵达宁夏。时值全民族抗战爆发,新安旅行团原本的修学旅行迅速转变为一场抗日救亡宣传征程。
在宁夏,他们每到一地,都在公共场所进行抗日宣传,为群众播放“一二·八”淞沪抗战等影像和揭露日军暴行的幻灯片,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他们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在路边表演街头剧,用艺术表演的形式感染群众。
他们发表演讲,宣讲抗战的紧张形势,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赴国难。他们书写张贴抗日标语,散发宣传品,广泛传播抗日救国思想。
旅行团抵达宁夏金积县(今属吴忠市)时已是初冬,团员们衣衫单薄。清末名将董福祥的后裔董文伦先生被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求知精神感动,邀请他们在董府过冬。董文伦的义举,成为宁夏人民支持抗战的一段佳话。
1938年春,旅行团离开宁夏抵达武汉,大部分团员都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新安旅行团在宁夏城乡宣传抗日救亡,历时半年多,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播撒了抗日救国的火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记者 何耐江)
宁夏“后方抗战服务团”
抗日宣传鼓舞民众
近日,记者走进平罗县黄渠桥镇低埂巷,看到巷子两旁的彩绘墙散发出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平罗县黄渠桥第二完全小学(简称“黄二完小”)抗日救亡活动地旧址静静坐落在巷子中段。
80多年前,来自江苏的新安旅行团一行15人来到宁夏平罗。在他们的影响下,平罗黄二完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记者采访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三级调研员董进财,揭秘宁夏“后方抗战服务团”的故事。
董进财介绍,当时江苏新安旅行团成员吃住在黄二完小,与师生进行座谈,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并用随团携带的小型柴油发电机,为师生和当地群众播放电影和幻灯片,宣讲救亡图存的道理。1937年冬天,宁夏省立实验小学成立的“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后改名为“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赴黄渠桥进行宣传,介绍抗战形势,揭露日寇暴行,宣传爱国精神。
1938年初,杨一木来到黄二完小,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杨一木团结进步师生,领导建立了“后方抗战服务团”,规模超过200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军事训练。
1938年8月,杨一木在黄二完小成立了黄渠桥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后方抗战服务团”的抗日救亡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杨一木经常为壁报书写刊头、撰写文章,创办的街头壁报每逢集市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大戏台前。团员们演出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最为生动感人,当群众看到剧中一个姑娘在家乡沦陷后,随父亲流浪四方以卖唱乞讨度日,精疲力竭唱不出声,竟被父亲用鞭子抽打时,许多人流下了泪水。
1938年12月,杨一木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后返回延安。之后,黄二完小校长雍生善和进步教师被捕,后方抗战服务团的活动被迫终止。后方抗战服务团虽然仅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在宁夏工委的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点燃了宁北地区的抗日烽火。(记者 何耐江)
景岳小学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
近日,走进银川市兴庆区回春巷73号景岳小学院内,三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石墙下方镌刻着“1941.4.17”三烈士就义的日期,纪念碑前树立着三烈士雕塑“传承”,雕塑如同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激励着人们继承先烈遗志奋勇前进。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一级调研员纳建平满怀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了雕塑背后的故事。
1939年10月,中共中央派崔景岳、王博(王连成)到宁夏工作。当年12月下旬,崔景岳和王博辗转来到宁夏,在中宁“协记号”与李仰南相会。之后,在李仰南的带领下,同各地党员和进步人士取得了联系,并对党的基层支部进行了整顿,确定了各支部的负责人。
1940年3月,崔景岳、白玉光、王博等在宁朔县汉坝小学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新的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崔景岳任书记。根据日寇进攻绥远西部、可能侵占宁夏及马鸿逵日益反共的情况,会议决定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开展游击战争;把公开工作同秘密工作严格区分并紧密结合起来,并安排身份暴露的党员撤回边区。
1940年4月13日,崔景岳被马鸿逵特务机关逮捕。酷刑之下,崔景岳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一无所获。在狱中,崔景岳领导成立了狱中党支部,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进行了坚决斗争。国民党宁夏当局企图以高官厚禄引诱崔景岳,被崔景岳断然拒绝。
敌人无计可施,1941年4月17日晚,崔景岳、马文良、孟长有3人被执行死刑。临刑前,敌人问:“崔景岳,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崔景岳说:“我本没有什么话要说,既然你们问,我就说上几句。人活百岁,总有一死。我今天的死,虽不得其时、其地、其所,但却死得其值。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这一辈子感到无上光荣。我今天所遗憾的是,祖国的半壁河山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之下,你们不为民族着想,不为抗日着想,却要积极反共,屠杀共产党人。你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扪心自问……你们杀不完共产党人!也杀不完中国的老百姓!他们总有一天会给我们报仇的……”
国民党宪兵不等崔景岳把话说完,就用铁锹将3人打入坑里活埋。
崔景岳是民主革命时期在宁夏牺牲的职位最高的共产党人。
1991年,在纪念崔景岳、马文良、孟长有三烈士英勇就义50周年之际,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政府决定在烈士牺牲地建造纪念碑,同时将烈士牺牲地原银川市第十三小学改名为景岳小学,以示纪念。(记者 何耐江)
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
点燃塞上抗日烽火的青春力量
在银川市实验小学围墙一侧,一块镌刻着“实验小学——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发源地”的石碑静静矗立。80多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在此集结,以笔为剑、以歌为刃,在宁夏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这段被历史尘封的青春传奇,近日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夏太彪娓娓道来。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当年8月,江苏新安旅行团来到宁夏,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点燃了宁夏各界的抗日热情。受此影响,宁夏陆续成立了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简称“少战团”)、后方抗战服务团等团体,其中少战团影响深远。
1937年冬,宁夏省立实验小学(今银川市实验小学)进步教师杨文海、薛云亭在校长贺自正、高立天的支持下,秘密成立“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发展团员20余人。他们制定“团章”“团员守则”,编写“团歌”,发布“告西北同胞书”,明确宗旨为“爱我中华,赶走强盗”,战斗口号是“火线就是战场,战地就是课堂,唤起民众,一致抗日”,并要求团员做到“三要、三不要、三不怕”。为获得公开活动合法权益,杨文海带领学生多次向国民党宁夏当局请愿。1938年1月,国民党宁夏当局准予登记,更名为“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但活动范围仅限宁夏境内。
1937年11月,时任中共宁夏工委书记李仰南到实验小学任庶务主任,积极支持和指导少战团工作,并发展杨文海、薛云亭、高立天入党。在宁夏工委的领导下,少战团活动很快进入高潮,团员发展到100多人,成立宣传队、歌咏队、剧团,走向社会、走上街头,通过漫画、演讲、街头壁报、唱抗日歌、演抗日戏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少战团组织团员两次步行到宁夏省各县,历时3个月,走遍主要城镇,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抗日救国。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宁夏各县学校纷纷成立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塞上抗日烽火迅速蔓延。
然而,少战团的蓬勃发展引起国民党宁夏当局的警觉。1938年7月,当局下令“划一”全省抗日救亡组织,取缔少战团,成立各学校青年学生抗战后方服务团。宁夏工委指示停止使用少战团名称,但实际仍由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领导。1938年10月之后,随着国民党宁夏当局反共步伐加快,杨文海、薛云亭等被迫离开宁夏赴延安,少战团因骨干分散、被特务破坏而解体。
少战团虽仅存在一年多,但为宁夏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杨淑琼)
日机轰炸宁夏
血与泪铸成的历史记忆
在抗日战争中,宁夏虽未被日军侵占,却遭到日机狂轰滥炸。从1937年11月至1940年8月,日军出动200余架次军机,先后12次对宁夏多地展开轰炸。近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胡伟东向记者讲述了这段惨痛的历史。
1937年11月5日中午,7架日机突然出现在银川市上空。当时,市民正在午休,猝不及防。日机由城东向西,投弹、扫射,炸死2人。此次轰炸虽未造成大规模伤亡,却造成极大恐慌。
此后轰炸频率骤增。1938年2月20日午后,18架日机在兰州空战中受挫后,将剩余炸弹倾泻至中卫;9月16日,日机轰炸银川,致使各学校停课;12月23日午间,两架日机轰炸磴口,投弹11枚,死伤士兵4名,炸毁民所四五间。1939年成为灾难顶峰,从1月30日至12月28日,日机分别于1月30日、2月9日、12月28日3次轰炸固原,于3月6日、9月15日、9月18日、11月15日4次轰炸银川。其中,3月6日日机轰炸银川导致承天寺防空洞内60余人伤亡(死亡40余,重伤20余),单日伤亡超300人。9月15日,30架日机轰炸银川,炸死平民27人,炸伤平民33人,炸毁房屋696间。此次轰炸是日军轰炸宁夏出动飞机架次最多、投弹数量最多的一次。2007年,自治区政府将每年9月15日确定为宁夏防空警报统一试鸣放日。
面对日机威胁,1939年1月宁夏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加强了防空力量,并多次组织防空演习。1940年日机仅轰炸一次,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41年,国民党中央军直属炮兵三团到达银川,高炮部队布防于贺兰县立岗堡,宁夏防空力量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苏联也派空军部队驻防兰州,与国民党空军一起,加强西北地区的防空力量。之后,日机再也不敢侵犯宁夏。
日军轰炸宁夏给民众造成深重灾难。据马鸿逵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记载:“敌寇肆虐,惨酷已极。其飞机每向我后方城市滥行轰炸,在本省计之,曾经被炸死难者千余人,伤者数百人,炸毁房舍千栋,死尸枕藉,情极可悯。”
80年前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然而,战争留给人民的惨痛记忆值得后人永远铭记。“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勿忘国耻,更好地赓续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胡伟东表示,这段血泪史也警示后人:一定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国家安全的守护。(记者 杨淑琼)
张子华回宁
播撒抗日统战火种
近日,记者采访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朱华,听他讲述全民族抗战关键时刻,张子华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到宁夏开展统战工作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宁夏的战略地位凸显。日寇占领山西、绥远后,企图进攻宁夏,派遣特务进行间谍活动,在额济纳旗东庙和阿拉善旗定远营(今内蒙古巴彦浩特)建立军用机场,开辟不定期航班,还组织所谓经济考察团测量地形、拍摄照片,并企图诱降马鸿逵。
中共中央在分析了宁夏形势与马鸿逵政治态度后,认为日军可能进攻宁夏,而马鸿逵军事实力单薄,宁夏若沦陷,陕甘宁边区将会腹背受敌,全国抗战大局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党在绥远和宁夏的工作。
张子华是宁夏中宁县人。1937年8月下旬,张子华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代表的身份,由宁夏驻陕西办事处主任柴成霖陪同,从西安来到银川开展对马鸿逵的统战工作。党中央交给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商划定宁夏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边界、释放红军被俘人员以及在银川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等。
张子华抵达银川后,与马鸿逵进行了谈判。他向马鸿逵通报了1936年同(同心县)环(环县)民团赵老五偷袭我环县政府,抓走红军干部朱子修等人,以及红四方面军部分女战士被俘的情况,指出国共已达成协议,应释放政治犯,让这些国家良才出来为抗日大业工作。马鸿逵在证据面前答应放人,但经多次交涉才释放朱子修、吴玉芳等7人。
对于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一事,张子华曾多次提议,马鸿逵却以需请示中央政府为由推托,后又说“此事后议”。对于划定边界、动员民众抗战等问题,马鸿逵也敷衍应付,谈判未能完全达成目标。
其间,张子华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他多次会见国民党宁夏省党部组织科长袁金章和爱国人士雷启霖,宣传党的统战政策,鼓励他们为民族和人民做事。
在他的努力下,秘密建立了以袁金章为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小组。该小组积极宣传抗日,推动宁夏各界抗日运动深入发展,为恢复和建立中共宁夏党组织创造了条件。同时,张子华还动员王振纲、王栋、孟长有、张致善等进步青年奔赴延安,他们后来都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人还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记者 杨淑琼)